一、教师简介
曾朵,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教师。主讲《接触即兴》《中国古典舞》《舞蹈编导》《即兴创作》等课程。完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北省总队政治工作部项目排练;完成由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湖北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大型晚会《百年梦想 武汉力量》的舞蹈创作;参与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参加校级教科研项目2项。2024-2025-1学期所授《中国古典舞》评选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优质课堂。
二、教学经验分享
(一)教学理念
一个明确且科学的教学理念是专业课程顺利推进的基石,对于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其持续性的关注与评估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能够为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精准的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进而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持续革新与升级。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文化延续的需要,更是艺术创新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关键途径,应当受到重视。本文旨在对中国古典舞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整合,并结合舞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创新、多元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1.技术规范与艺术表现并重
在教学中,中国古典舞技术规范包括对舞蹈动作、姿态、造型、运动路线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它着重于动作的精确性、规范性和连贯性,确保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手臂的轻摆还是身体的旋转,都遵循既定的标准与规范进行练习。然而,部分学生在追求技术熟练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动作之间的顺畅衔接与呼吸的协调,同时也未给予姿态的优雅与造型的多样性足够的重视,这可能导致技术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失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技术的规范性,更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运动路线,使舞蹈动作流畅自然,通过细腻的艺术表现传达舞蹈的深层情感与意境。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同样至关重要,它能为舞蹈动作增添韵律感,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需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技术规范与艺术表现是舞蹈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技术规范为艺术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艺术表现则进一步丰富了技术规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唯有两者并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反复练习与动作纠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舞蹈技术规范。同时,在课堂上分组进行组合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与提升,将所学技术规范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这些实践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舞蹈技巧,更促使她们在表演中深刻体会技术规范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和谐共生,从而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把握民族风格—传统为本,创新为魂
中国古典舞这门课程,在牢牢把握民族风格精髓的基础上,既坚守传统之根,又追寻创新之魂。它在动作技巧、节奏韵律及文化内涵等多个层面,均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貌。例如,在教授旋转技巧时,特别强调“拧倾旋转”的独特韵味;在传授翻身技巧时,则注重“以腰为轴”的核心要领,这些要求无不彰显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色与美学价值。
鉴于我校舞蹈表演专业在现代舞建设方面的持续探索,中国古典舞课程在继承与发展其民族风格的同时,积极寻求突破与发展。在课堂上我创新性地将现代舞技术融入中国古典舞之中,如将现代舞中的收缩-放松、地面滚动等元素编排至古典舞组合之中,通过新颖的动作变化,打破传统基本功训练的固有框架,增强舞蹈的层次感和表现力,从而提升了训练效率。
中国古典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我尤为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引导他们将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舞蹈之中,以更好地展现民族风格与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将个人情感与现代审美观念融入古典舞的创作与表演中,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舞课程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舞蹈艺术为核心,通过科学系统的分阶段教学,强调“以形传神、以神领形”的审美追求,注重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同步提升;课程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内涵,以历史典故、古典美学为依托,培养学生文化感知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采用多元评估与现代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掌握扎实技术功底,并赋予其创新发展传统舞蹈艺术的能力。
该课程秉承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教学理念的精髓——“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成效逆向推导,致力于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习得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古典舞的理解与感悟,推动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技能掌握迈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据此,我精心规划了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内容与结构,明确了四大核心教学单元:基本体态与活动组合、把上组合训练、舞姿控制训练、以及跳转翻训练。
在每个单元中,“掌握理论、训练肢体、形神兼备”被确立为引领性的“大概念”,旨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外在的动作技巧,更要领悟内在的艺术精髓。单元的核心任务聚焦于完成一系列古典舞组合,通过实践深化理解,促进技能与情感的融合。
针对教学内容,我细化了学生需掌握与熟悉的关键要素。在“掌握”层面,学生需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创作原则、动作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这些构成了理解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核心基石。在“熟悉”层面,学生则需广泛涉猎每个组合的背景知识,包括其编创历程、历史渊源,以及探索与主题相关的其他舞蹈组合,以此拓宽视野,增进对舞蹈艺术的全面认知。
教学目标的设定则紧密围绕知道、理解和技能三个维度展开,旨在确保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后,既能准确表述相关概念与原理(知道),又能深刻领悟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与文化价值(理解),更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高质量的舞蹈表演(技能)。根据各单元的“大概念”,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预期的学习成果与需深入探究的基本问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路径与方向。
最终,我详细列出了学生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将会知晓的理论知识与能够实践的操作技能,确保课程设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技能的实用性与创新性,为学生在中国古典舞领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互动
为了在中国古典舞课堂上实现高效而和谐的教学互动,首要之务是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分享个人观点与创意,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在此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卸下心理负担,自由展现自我,为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进一步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主动引导他们思考舞蹈背后的情感传递与动作逻辑,深化对舞蹈艺术内涵及表现手法的理解。为此,在课堂上穿插提问、小组讨论、心得分享等互动环节,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思维碰撞与经验交流,使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互动更加生动有效。
三、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一 把上擦地训练——腿部力量与延伸感
1.教学难点: 动力链传递不连贯(脚后跟→脚掌→脚尖)导致的动作僵硬; 脚尖外展角度控制不当(易出现内扣或过度外翻);“擦地”过程中重心移动轨迹偏离垂直轴;动作出现“塌腰”“脚尖未绷直”的问题,导致延伸感不足。
2.教学方法与过程:综合运用了示范法、讲述法以及情境代入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这一基础而关键的舞蹈动作。教学之初,安排了热身激活环节,帮助学生激活全身肌肉,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随后,进入了技术分解训练阶段,利用示范法的直观性,示范擦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脚步的起落、膝盖的屈伸以及身体的平衡与姿态的调整等,为学生树立一个清晰而具体的学习标杆。在学生对擦地动作有了初步掌握之后,通过情境代入法,引导学生将擦地动作融入特定的舞蹈情境中,感受动作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力。
图1 一位擦地示例
在热身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的身体机能后,正式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选段“游园惊梦”,营造了一种古典而唯美的学习氛围。随后,我提出问题:“杜丽娘那轻盈的步态,是如何通过腿部动作细腻地表现出来的呢?”通过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她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舞蹈与戏曲之间的联系。
在充分听取并总结了学生的回答后,我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一位擦地和五位擦地动作。我强调,擦地动作与杜丽娘在昆曲中所展现的步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追求着一种轻盈而流畅的美感。紧接着,我详细阐述了擦地动作的要领,包括膝盖的紧密贴合、胯部的稳定控制以及脚背的优雅延伸,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我示范了擦地动作,特别是腿部动作的轻盈与连贯,仿佛每一次擦地都是一次与地面的轻柔对话。在示范过程中,我特意结合了昆曲中杜丽娘的步态,演示了如何将这种轻盈感巧妙地融入擦地动作之中,使舞蹈动作更加生动且富有情感。
随后,组织学生跟随我进行单一擦地动作的练习,如前擦地、后擦地、旁擦地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每一个基本动作。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地方。对于动作掌握不够准确的学生,利用慢动作视频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帮助她们直观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在学生对单一擦地动作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后,进一步介绍了擦地组合的动作顺序与节奏要求,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杜丽娘,在游园时轻盈地迈步,将古典舞的美妙与昆曲的情感完美融合。为了强化学生的外展意识,我将运动肌肉贴贴于学生的脚背外侧,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脚上的动作要求,使动作更加标准。
接下来,学生开始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擦地组合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他们能够始终保持腿部动作的外开与延伸。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运用了情境代入法,以“绣花女穿针引线”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脚尖精准触地的细腻感觉。这一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动作更加准确、流畅,还赋予了他们舞蹈动作以古典舞的韵味与美感。
这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舞蹈动作,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
(二)教学案例二 蹲组合训练——低重心控制与动态延伸
1.教学难点:“深蹲”时学生骨盆容易前倾,引发腰椎弯曲,增加受伤风险;“跳跃蹲接控制”阶段,学生重心滞空时间短且落地稳定性不足,影响动作流畅与精准;腰部易僵硬,转体时重心偏移导致动作失去平衡。
2.教学方法与过程:运用解剖学图示法,通过展示骨盆倾斜角度示意图,直观阐述“尾椎内卷”的原理;其次,引入节拍器变速训练,从4/4拍的慢板逐渐过渡到快板,通过节奏的变化强化肌肉记忆,提升学生在“跳跃蹲接控制”阶段的重心控制及落地稳定性。最后采用意象引导法,以“荷叶出水—风雨打荷”为生动比喻,引导学生体会蹲的静态美感与跳跃时的动态爆发,增强动作的节奏感。这些方法共同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全面提升。
图2 蹲组合示例
课程伊始,10分钟的专项准备阶段至关重要。学生首先进行动态拉伸,通过脊柱流动和放松的运动,为接下来的训练做好身体预热。随后引入文化导入环节,展示宋代《盥洗图》中仕女的“S型蹲姿”,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学生对古典美的感悟与追求。
技术分层训练是本堂课的重头戏。A级动作(基础)要求学生双手扶把进行深蹲,保持脊柱直立,臀部向后下方坐,膝盖不超过脚尖,以强化下肢力量与稳定性。B级动作(提高)则引入了半蹲转体,学生在蹲至大腿平行地面时,以脊柱为轴带动上半身向左/右转体90°,眼随手动,这一动作不仅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也提升了动作的流畅度与表现力。我还特别强调了纠错要点,运用解剖学图示法,帮助学生正确调整骨盆位置,避免深蹲时的腰椎弯曲。用瑜伽砖垫高臀部支撑点,帮助学生调整骨盆位置,确保动作的准确性。
随后进入了组合创编环节。引导学生设计“风荷惊雨”组合,将慢速深蹲双手画圆、快速连续三次半蹲转体以及跳跃蹲接卧鱼造型等动作巧妙串联,形成了既有静态美感又不失动态冲突的舞蹈段落。同时,音乐引入节拍器变速训练,前8拍选用古筝《出水莲》表现静态美,后16拍则切换至电子鼓,营造出强烈的动态对比,使整个组合更加生动有趣。课程尾声,学生展示“最美蹲姿”,我从侧面、正面、背面三个角度拍摄定格画面,并点评学生的“重心垂直”与“延伸感”,既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训练的指引。
本堂课将“静态蹲姿”转化为动态叙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作表现力。也意识到需增加“核心肌群激活”专项练习,以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因发力而导致的伤害,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了改进方向。同时,我注意到需特别关注腰椎间盘突出学生,允许其改做靠墙静蹲替代动作,以此体现教学的人性化与关怀。
(三)教学案例三 舞姿控制组合——动静相生的美学表达
1.教学难点:学生在保持“探海”“卧鱼”等静态舞姿造型时,由于肌肉需持续发力,极易产生疲劳感,这对他们的耐力与意志力提出了挑战。其次,在进行“跳跃接舞姿”这类动作时,学生常因身体重心转换不协调而失误,影响了动作的流畅与美感。
2.教学方法与过程:引入能量守恒训练法,通过精细的“呼吸节奏控制”,帮助学生在玩完成动作时实现张力与放松的自然转换,增强动作的流畅性和内在力量。采用剧目情境还原法,选取经典剧目《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片段,通过细致的动作拆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情感与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表演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首先,在能力铺垫阶段,运用能量守恒训练,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动态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交替跳跃,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另一方面,文化研讨环节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敦煌壁画飞天与现代舞地面滚动技术的异同,通过对比学习,深化对舞蹈艺术文化内涵的认识。
在舞姿控制技术精雕细琢阶段,我针对“探海控制”与“卧鱼转体”两大技术难点进行了细致分解与针对性训练。探海控制方面,我要求学生从静态造型“俯身探腰”开始,逐步加入手臂的波浪式延伸,并通过坐姿、跪姿到站姿的逐级进阶,强化肋骨外扩与肩胛骨内收的技巧。同时,提示“沉肩”与“尾椎内卷”的协同发力为关键点,有效避免了塌腰的问题。卧鱼转体训练通过从侧卧鱼姿态开始,吸气延伸手臂,呼气向反方向滚动至仰卧的步骤,逐步增加难度,直至实现快速翻滚接舞姿定格,强化了爆发力与控制力的转换。
细致讲解完技术后进入剧目化编创环节,通过经典剧目《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片段,要求学生换一个道具设计“水袖惊鸿”片段,将探海、侧空翻、大跳、卧鱼、甩袖转身接云手等动作巧妙串联,形成了具有连贯性和艺术感染力的舞蹈片段。同时,结合“凝视—惊恐—释然”的眼神变化,突出了情绪层次,使水袖动作与身体运动形成反向配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最后针对学生在翻滚时手臂松弛的问题,我设计了弹力带绑肩的抗阻练习,以加强手臂的力量与控制。
图3 舞姿控制组合示例
教学反思环节,我总结了本次教学的成果亮点与改进方向。通过“剧目符号—现代技术—舞台呈现”的逻辑链,学生深刻理解了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意识到,在落地缓冲方面,学生的训练尚显不足,未来需增加专项训练,以避免运动损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艺与安全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流程,期待学生能够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