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新生代演员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践--成龙影视传媒学院 杨志明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5-04-25 08:46:10|浏览人次:356

    一、教师简介

    杨志明,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表演专业讲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影视表演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影视表演专业,具有丰富的影视表演教学经验和实践创新研究能力。以第一作者撰写教学研究论文10篇,参与与主持省级、校级教学研究、横项项目5项;指导学生影视类作品荣获省级、校级各类专业竞赛奖项共计6项;指导学生参演院线电影、网大、省级重点扶持电视剧,如《唐探1900》、《数到三》等80余部。2024-2025-1学期主讲课程《表演基础A(1)》被评为优质课堂。

    二、教学经验分享

    (一)教学理念:锚定行业需求,重构育人逻辑

    1.核心理念溯源;

    (1)立足“新文科”教育导向,构建“专业能力+人文底蕴+数字素养”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2)提出“演员三原色”理论:感知力(观察/共情)、创造力(想象/解构)、表现力(控制/传达)的螺旋式培养模型;

    (3)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经验与心智发展的协同进化。

    2.行业痛点回应

    (1)针对当前影视戏剧行业对演员的复合型需求(如:镜头适应力、跨媒介创作力);

    (2)破解传统表演教学“重技巧轻思维”的困境,设置“认知升级-方法建构-实战转化”进阶路径;

    (3)通过“职业素养浸润计划”(含片场礼仪、创作伦理等隐性课程)强化行业适应性。

    (二)教学设计:四维融合的沉浸式课程架构

    1.课程特点简介

    本课程以“四维融合的沉浸式课程架构”为核心特色,立足表演艺术的核心规律,通过身体开发、心理建构、思维突破、实战演练的立体化教学闭环,打造“身心脑行”协同发展的成长体系。

    课程深度融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现代表演教学法,以“七力四感”(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适应力/创造力/节奏力/信念力;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审美感)训练为经纬,运用剧场游戏、情境模拟、即兴创作等沉浸式教学手段,突破传统课堂的平面化教学范式,实现表演基础能力的全维度激活。

    课程通过“五感觉醒-情绪解放-创意迸发-舞台转化”的进阶路径,系统性破除新生代演员的身心禁锢,培育具有艺术感知力、人文思辨力和职业竞争力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2.模块化课程体系

               表1 课程体系示例

维度

核心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设计理念

身体开发

动物模拟

空间感知训练

身体控制力、能量释放

突破肢体表达惯性,建立“身体即媒介”的创作意识。

心理建构

情感记忆唤醒

集体即兴创作

情感真实度、团队协作力

锻造“心理-表演”的镜像神经元,建立角色共情机制。

思维突破

经典剧本解构

跨媒介叙事实验

文本分析力、创新思维

打破线性叙事定式,培育非理性创作思维。

实战演练

微电影创作

剧场沉浸式展演

镜头表现力、职业综合素养

构建“课堂-舞台-社会”的三重表演场域。

    3.特色教学方法

    (1)沉浸式情境工坊:搭建“车站”、“急诊室”等20+主题情境,通过五感刺激触发本能反应;

    (2)镜像反馈系统:运用多角度传达角色神情状态并进行分析,形成“表演数据”,镜像分析自身的神情是否合理;

    (3)跨媒介创作项目:将竖屏短剧表演创作纳入课程作业(例:用15秒短视频完成角色性格的建构)。

    4.动态评估体系

    (1)创新“三棱镜评估法”:教师评价(专业维度)+ 跨班互评(观众维度)+ 各专业导师评价(教师维度);

    (2)建立“成长档案袋”:收录课堂影像日志、创作手记、实践报告等过程性材料。

    (三)教学互动:生成性课堂的破壁实践

    1.师生互动模式

    (1)推行“表演者-观察者-评论者”角色轮转制,形成“创作-反馈-迭代”的共生关系;

    (2)设计“能量传递链”:前一组表演的最后一个动作成为下一组的创作起点(累计完成32组接力创作)。

    2.师生共创模模式

    (1)实施“双导师制”:邀请同类型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构建"教师示范-导师点拨-学生重构"的闭环。

    三、教学案例

    案例一:观察力与表现力的协同培养

    1.知识点:动态捕捉与特征提炼(对应「观察力」「表现力」)
    2.教学重难点:从生活观察到艺术表现的逻辑转化

    3.方法与过程:

    课程导入与理论讲解

    以一段经典的影视表演片段作为课程的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演员如何通过细微的动作、表情和语气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随后,详细讲解“七力四感”的概念及其在表演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观察力”与“表现力”如何与“动态捕捉与特征提炼”相结合,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打下基础。

    观察与特征提炼实践

    案例场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如公园、咖啡馆或市场。要求学生在观察中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以及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尝试捕捉那些能够体现人物性格或情感状态的细节。

    学生分组前往指定场景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观察结束后,各组返回教室,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观察到的细节转化为表演素材,特别是如何提炼出角色的典型特征。

   学生根据分享和讨论的结果,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进行深入的特征提炼,包括角色的性格、习惯、言语风格等。

图1 动态捕捉

    动态捕捉与表现力训练

    案例场景:基于特征提炼的结果,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情境表演任务,要求学生将提炼出的角色特征融入表演中。

    实践过程:学生分组进行情境表演练习并加以指导,强调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以及情感表达的自然性。

    在练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七力四感”运用情况,如是否通过细致的观察提升了表现力,是否通过思考力和想象力丰富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是否通过感受力和适应力准确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状态等。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和成长点。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在课程总结环节,教师回顾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了“七力四感”与“动态捕捉与特征提炼”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随后,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有趣人物或场景,提炼其特征,并尝试在下次课上进行即兴表演。

    通过这次授课,学生不仅掌握了“七力四感”与“动态捕捉与特征提炼”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环节提升了观察力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生活中的观察转化为表演素材,为未来的表演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二:想象力与真实感的对立统一

    1.知识点:虚构情境的信念建立(对应「想象力」「真实感」)
    2.教学重难点:在虚拟设定中维持情感逻辑的真实性

    3.方法与过程:

    课程导入与理论框架构建

    开场:教师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虚构故事作为课程的引子,故事中包含丰富的情感转折和细腻的情节描写,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虚构情境的兴趣。

    理论讲解:随后,教师详细阐述“虚构情境的信念建立”这一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强调想象力在创造虚构世界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真实感对于维持观众或听众情感投入的重要性。教师进一步解释,虚构情境虽非现实,但情感逻辑必须真实可信,这是连接创作者与受众的桥梁。

    虚构情境设计与信念建立实践

    案例场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虚构的情境,比如一个被遗忘的古老村落,或是未来世界的太空站。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共同构建这个情境的背景、环境、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境共创: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负责虚构情境的一个方面,如环境描绘、人物设定、事件发展等。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同时提醒他们注意情感逻辑的合理性,确保虚构世界内部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信念建立练习:各组展示其构建的虚构情境,其他组成员尝试“进入”这个情境,提出问题、表达疑惑或提出改进建议。这一过程旨在检验情境的真实感,促进学生之间关于想象力与真实感平衡的讨论。

    角色扮演:选取一个或几个关键场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展现虚构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教师观察学生在表演中是否能够有效传达虚构情境的情感逻辑,同时保持真实感。

    情感逻辑真实性的维持与挑战

    深入探讨:教师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虚构情境中维持情感逻辑的真实性,特别是在面对极端或超现实元素时。讨论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平衡想象力的自由与情感逻辑的合理?虚构情境中的“不可能”如何变得可信?

    实践挑战:为了加深学生对情感逻辑真实性的理解,教师设计一项挑战任务:要求学生在原有虚构情境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看似不合逻辑的元素(如时间旅行、超能力等),然后集体讨论如何调整情境设定,使这个新元素在情感逻辑上变得合理且吸引人。

图2 情感逻辑真实性的维持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想象力与真实感在虚构情境构建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维持情感逻辑真实性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虚构主题(如科幻、奇幻、历史架空等),设计一个包含丰富情感和逻辑自洽的虚构情境,并准备一段简短的描述或故事梗概,用于下次课的分享与讨论。

    通过这次授课,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虚构情境的信念建立”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通过实践环节提升了想象力和对真实感的把握能力,学会了如何在虚构世界中构建引人入胜且情感逻辑真实的故事。

    案例三:节奏感与适应力的复合训练

    1.知识点:多频段节奏调控(对应「节奏感」「适应力」)

    2.教学重难点:在突变情境中保持表演的有机连贯性

    3.方法与过程:

    课程导入与理论铺垫

    开场:教师以一段精心挑选的音乐或舞蹈视频作为课程的引子,这段作品应展现出明显的节奏变化和多频段调控的特点,如从快节奏到慢节奏,或从一种节奏风格突然转变为另一种,以此激发学生对节奏感和适应力的兴趣。

    理论讲解:随后,教师深入讲解“多频段节奏调控”的概念,强调在表演艺术中,节奏不仅是时间的流动,更是情感、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节奏感强的表演能够吸引观众,而适应力则使表演者在面对突变情境时能够灵活调整,保持表演的有机连贯性。

    节奏感知与多频段调控实践

    案例场景:教师设计一系列节奏练习,从简单的单一节奏模仿到复杂的多频段节奏组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和调控技巧。

    基础节奏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单一节奏的模仿和创造,如拍手、踏步或简单的乐器演奏,建立对节奏的基本感知。

    多频段节奏调控:教师引入多频段的概念,要求学生尝试在同一时间内处理不同频率的节奏,如一部分人保持稳定的慢节奏,另一部分人则以快节奏穿插其中,形成对比和层次感。

    突变情境模拟:为了加强适应力的训练,教师设计突变情境,如在练习中途突然改变节奏模式或加入新的节奏元素,要求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表演,保持整体的有机连贯性。教师观察学生在面对突变时的反应速度和调整策略。

图3 适应力挑战与有机连贯性

    适应力挑战与有机连贯性维持

    深入探讨: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在突变情境中保持表演连贯性的经验和挑战,讨论如何提升个人的适应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挑战:为了加深学生对适应力和有机连贯性的理解,教师设计一项综合挑战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创作一段包含多频段节奏变化的表演,其中必须包含至少三次节奏突变,且每次突变后表演必须迅速恢复连贯。表演可以是舞蹈、戏剧片段或音乐表演,形式不限。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多频段节奏调控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适应力对于保持表演有机连贯性的关键作用。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并分析一段包含多频段节奏变化的表演作品(如音乐会、舞蹈剧、电影片段等),记录下作品中的节奏变化、表演者的适应策略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整体表演的连贯性和观赏性。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段包含多频段节奏变化的简短表演,为下次课的分享做准备。

    通过这次授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多频段节奏调控的基本技巧,还通过实践环节提升了节奏感和适应力,学会了如何在突变情境中保持表演的有机连贯性,为未来的表演艺术之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和创造力。

    四、课程反思与总结

    在《表演基础A(1)》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讲解与实践练习紧密结合,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表演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虚构情境的信念建立和多频段节奏调控等核心知识点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学会了在虚构世界中构建真实可信的情感逻辑,掌握了在不同节奏间灵活切换的技巧,同时在面对突变情境时也能够迅速调整,保持表演的连贯性和观赏性。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表演情境,部分学生仍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和紧张情绪,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为此,我计划优化教学方法,强化个性化指导,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素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为未来的表演艺术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重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