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 罗帷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4-07-02 15:21:02|浏览人次:1266

    一、教师简介

    罗帷,副教授,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任教师,食品质量与安全系系主任,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负责人。主讲《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等多门课程。主持的《食品微生物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主持并参与省级、校级教科研项目11项,发表北大核心等教科研论文10余篇;荣获校级教学质量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湖北省生物技能竞赛等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项;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4项。2023-2024-2学期所授《微生物学实验》入选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优质课堂。

    二、教学经验分享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1 “趣味”教学开展

    《微生物学实验》虽然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但实验原理知识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传统的“师讲生听”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根据知识点特点,结合学生特性,在课堂上适时采取“趣味”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革兰氏染色原理时,因涉及细菌细胞的结构、组成等知识,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开展“角色扮演”模式:同学们扮演细胞中各组分、结构,参与课堂教学,“趣味”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见图1)。

    (二)丰富教学资源,助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PPT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实验过程再指导,但是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涉及操作细节问题,且这些细节极大地影响实验效果。教师在操作演示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不便走动,且诸多细节部分学生无法看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具备独自开展不同实验项目操作的能力,教师还自行录制部分操作视频,供教师讲解操作细节,同时还在大学MOOC中收集操作视频(见图2),上传学习通平台,供学生预习和复习用,保证实践环节的授课效果。

图2 操作视频部分资料

    (三)多元评价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

图3 学生“操作大比拼” 

    在课堂表现方面,传统的评价模式仅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为了多点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除了保留教师评价考核外,结合授课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操作大比拼”活动,各组提交操作照片进行自评打分,其他组指出操作错误或不当的地方,进行互评打分,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图3)。这种互动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说出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革兰氏染色方法,能独立顺利地完成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学会总结不同染色法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教学难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法。

    (一)设计思路

图4 课堂设计思路

    (二)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探索,课中线下师生互动,教师归纳总结,课后线上线下总结反思三部分。

    1.课前导入(线上)

图5 慕课视频截图

    学生观看视频对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步骤有个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完成课前作业,预习G+和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的差异,以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课中探究(线下)

    (1)知识导入和探究

    教师展示学生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总结。同时通过操作视频和教师操作示范,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染色操作细节。

    (2)学生应用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无菌取菌、制片、染色、镜检和观察,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针对性指导。

    (3)知识反馈

    随机挑选3名同学进行操作展示,学生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3.课后(线上+线下)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撰写本次实验反思,同时在学习通上提交实验观察镜检照片(见图6),教师进行评阅打分,计入课程成绩

图6 学生学习通作业部分截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整个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一个优质课堂最重要的是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重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