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简介
白宇豪 中共党员 讲师 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视听传媒系副系主任、新媒体主持教研室主任。
湖北省武警总队政治工作处培训教师、湖北省演讲协会会员。
主持教科研项目3项,其中省部级1项。曾获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优秀指导教师奖、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湖北省“百生讲坛”微团课金牌讲师、2023年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校第六届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校2022年度教学质量二等奖等奖项。
图1 荣获指导教师奖
二、教学经验分享
(一)课程简介
《艺术语言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创作基础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学习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艺术语言演播》《有声内容创作》等核心课程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声语言作品创作路径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有声语言表达前期的基础准备程序及方法,锻炼学生在表达创作过程中合理有效应用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使得整体表达科学规范,以逐步实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理念
树立“一个正确”、实现“两个提升”、完成“三个塑造”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七个着力”文化发展战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需要具有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论高度。面对当前媒介环境传播渠道多、文化样态多、表达形式多的特点,应坚定秉承播音主持作品的正确创作道路,用视听作品践行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视听作品赓续中华文脉,助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交流,即我们所需要树立的“一个正确”。
“两个提升”指的是,提升同学们的家国情怀,提升同学们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在实践课程当中,选取体现我国文学作品精神美、意境美的创作依据,结合课程知识点,剖析稿件的历史背景、写作背景、播出背景。夯实学生创作动机的同时,丰盈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课程讲授及作业讲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阶段汇报、翻转教学等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创意、表达、传播主观能动性,其过程中培养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严谨意识等,以及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贯通到未来的工作场景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最终通过大家敏锐的触发与调动,积极纯熟的加工与呈现,期待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广博的文化知识、较丰富的艺术修养、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底、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在人与人的交流、创作者与创作依据的交流、媒体工作者与受众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形象大使、艺术导游、文化桥梁的三个身份塑造。
(三) 教学设计
该门课程将思政元素、专业元素、文化元素有机统一在一起,构建系统的、能动的、沉浸的课堂场景。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学习部分,我们将围绕基本概念的界定、创作要素的分类、创作技法的规律等展开讲解。知识目标进行精简,将原有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话语样式和话语体式、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状态及相关基础课、核心课当中重复或针对性不强的理论知识进行弱化讲授。相较的,对每节课创作内容的历史渊源、文学审美、情感来源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汉语言文学及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
实践训练部分,我们以不同题材的文艺作品为基,纵深其时间维度,拓展其空间场景,针对性训练艺术语言创作基础能力。将有声语言创作技法的理论要点拆分到实践教学展示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让“处处学、时时学、人人学”成为可能,由此在前期选择实践教学展示过程中的授课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尤为关键。典型授课对象所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将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参照,以满足学习者未来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求。实践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融入相当于为学习对象定制了一套学习模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程标准、课程导学、重点难点指导、知识点视频、课件、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实现主观性更强的有声语言创作学习。
在教学形式方面,根据章节重点,课程遵循理论导入、情景讲解、指导实践、成果汇报、课程总结的基础环节,整合应用教师讲授、示例互动、音视频展播等方式为大家呈现课堂内容。核心知识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植入将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专业能力形成和课程学习的进阶顺序,将知识点与实践内容组合成“认知学习—应用学习—拓展学习”三个部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专业技巧的提升;二是利用典型示例课程的针对性,使授课对象在每一阶段的实践训练过程中都能在课程本身找到相一致的问题与困惑,通过知识点的梳理与碎片化的学习在课程最终总结的过程当中形成系统,既达到了专业呈现能力的长进又掌握了相对完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三是在课程适时嵌入问题讨论与翻转教学两个互动板块,由教师在课程前、重难点处与课程结尾三个关键节点发起问题导入,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完整的基于课上、课下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形式。
三、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基于教材的提炼与升华
教学难点:《艺术语言创作基础》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相较本教学阶段,付程版的《实用播音教程:语言表达》,其章节内容更具针对性,且实践案例有一定程度的更新。经过几个开课周期的经验总结,发现教材中部分章节相关理论的阐明,对于我校播音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针对性不强。基于这一现象,我从以往实践过程中总结相关经验,并结合张颂编著的《朗读美学》《播音创作基础》等理论专著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优化。
解决方案:以创作技巧当中的“内部技巧:情景再现”教学为例,作为在教材章节出现的第一个内部技巧,除了在课程讲授构成中带领学生剖析其基本概念,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我将内部技巧的内在本质与界定逻辑一并总结给学生:1、相较于外部技巧,以情景再现为代表的内部技巧并非直接作用于语言形态(语势、语调、语流),而更注重生发一种本能的生理感受对语言形态进行直接影响,是情感表达的绝对依据、重要支撑。2、该技巧的界定逻辑互答于受众的核心需求,是实现信息共享、愉悦共鸣的核心要义。由此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概念的学习不仅是对于其界定范畴或基本动作等文字进行简单的记忆背诵,重要的是通过探寻其所在的理论框架体系内,更深层的指导意义从而反馈到实践当中。如果把创作技巧的学习单纯理解为动作训练,那么从根本上所生发的创作一定是机械的、木讷的。只有探析清楚,内部技巧的根本逻辑是由人的内心主动生发出的表达欲、创作欲、传播欲,其语言表达的基础形态自然而然会呼应出后面外部技巧的呈现效果,以此奠基的“语言大厦”才是在规范的基础上,灵动的、个性的、多元的,亦可以指导学生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走的更扎实、更自主、更长远,有助于风格化的养成。
此外,教材当中将情景再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为四个步骤: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步骤化的学习与实践显然更明朗且简单,但是对于有声语言的创作难免会出现机械化、同质化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现阶段对于理论深入探究、触类旁通的意识不够完善,容易忽略概念中的“主动生发”要素。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我将四个步骤精简化,回归到聚焦人这一主体的“我”的维度,从“主观带入—我就是”“客观带入—我就在”两方面展开讲解,指导学生实践。以《春夜喜雨》中首联为例,当以主观带入的视角探寻诗人内心感受,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在句首以一个“好”字直抒胸臆。因为主观带入实现了共荣,所以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借鉴生活当中感叹的气息变化植入到有声创作过程中,呈现效果既实现了灵动准确又实现了“千人千面”。
由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不可以成为教师的绝对遵循。教师应该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分析教学成果,调研班级学情,带着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教材读精、读巧,以最终素质、能力、知识的习得与提升为根本指导。
教学案例二:学科交叉,补给与延伸
教学难点:在《艺术语言创作》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节奏这一外部技巧的学习与掌握非常关键,其生发与创作者本身的生理节奏、心理节奏,外化于创作者的语言节奏。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快地感知节奏的六种类型,初步培养语感,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内容结构较为工整,作品本身具有一定节奏的稿件进行理论讲解与实践练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本身具有节奏的古体诗词、现代长短诗的写作规则认知较为模糊,不能准确把握其创作要点,亦不能将稿件当中的创作空间与创作技巧相结合。
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我借鉴了中国文学写作的一些基础理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补给,以提升实践学习的效率。
以自由体诗为创作依据开展节奏实践训练为例,梳理中国自由体诗发展史,现代中国新诗的诞生是中国文学中自由体诗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其中十分重要的代表人物—艾青在诗歌形式审美观中提及,“自由体的诗,更倾向根据情感的起伏而产生的内在的旋律的要求”,“自由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有旋律,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不要把形式看成绝对的东西—它是依照变动的生活内容而变动的旋律”。这里面提及的“旋律”经过理论推演验证就是自由体诗歌中的推进状节奏形态,即通过“声调”来象征性地显示情绪。而在文字语言的表现形式上为“意义对称”。具体到文学作品中,意义对称常以排比、反复、对偶、层递等修辞手法的形态呈现,融合了“变与不变”对称特质。有了以上基础文学理论的铺垫,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创作依据的梳理能力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从短诗延伸到长诗,反复的实践训练使学生们逐渐可以准确把握稿件当中的创作空间和创作要点,进而结合六种节奏类型的特点与呈现规律,在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适时、实时变换节奏,实践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由此,教师在基础理论与核心实践能力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学生较难体悟、掌握的内容,往往要先学生一步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时,跳脱出学科本身的理论范畴,将视野放宽、放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内容或实践要点,大胆尝试交叉共融,说不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既在本专业中实现了纵向维度的深入,又在横向维度实现了对本专业的补给。
教学案例三:“榜样的力量”
教学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口耳之学”,一方面需要学生忠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会用耳朵听,言外之意就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好的范本,通过“模仿”进一步持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从“有我”到“无我”再到“忘我”的三重境界提升。
解决方案:基于此我从班级内、年级间、专业里三重范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寻找“榜样”。
在班级范围内,以每次实践作业课堂回课为契机,将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依据课程要求,呈现的效果进行分类。将实践效果较好,对于讲授专业技能呈现突出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播。通过学生代表评议、自主分析、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回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同学作品找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呈现效果不佳,暴露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也会进行分类展播,一方面对于学生自身起到引起重视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对典型性问题有效甄别。班级作业展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学生们在课下主动学习、讨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树立自信心,从初入校园对于专业认知的迷茫到逐渐在课程当中培养兴趣,找到在专业中的归属感。
在年级与年级间,结合每次的章节重点,会将针对性较强,高年级同学的获奖作品在教学过程当中展播,甚至以学生作品作为课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这种在师哥师姐中寻找“榜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对于班级学生心理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在观看、分析高年级学生作品本身会产生较积极的认同意识,达到认知共识,可以提升教师讲解课程内容的效率。此外,可以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信任感,逐渐遵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训练要求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后,学生也可以明确专业成长路径,在有先例、可复制的条件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在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方法。
在全国专业范围里,我也会选取高校的、行业的优秀案例为大家展播讲解。需要注意的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虽然实践性强,但是其根本的理论遵循不可动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过度模仿”“无效模仿”和“模仿错误”等情况。例如,现在部分一线新闻播音员在消息播报过程中,句势发语之初经常会拉伸字的时值以做节奏调整。这与一线播音员以安全播出为第一要义,加之备稿时间有限等客观因素不可分割,但是专业技巧学习与习惯养成阶段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往往会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对这一播读方式进行模仿,这就需要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甄别相应案例,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说明。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养成阶段找到好的且可以模仿的“榜样”。
由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在课堂当中常立“榜样”,就如同在课堂中请进了多名“老师”一同教学,既提升了老师讲课的效率,又加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既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积极主动的影响,又帮助学生将能力外化提供了参照。
图2 课程结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