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BOPPPS教学模式赋能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向旸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4-06-19 16:23:27|浏览人次:741

    教师简介:袁向旸,助教,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职两年来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校青年教师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的路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策略研究》相关论文两篇。2023-2024-1学期所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入选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优质课堂。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能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培育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由此,上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夯实育人阵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情分析

    (一)首先,信息来源多元化,大学生对传统课堂倚重较低。当今的“00后”大学生被称之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接触面广泛,视野宽广且崇尚自由,加之新媒体时代知识获取速度快,学生们愿意在网络世界中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其次,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存在个性化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文理类和经管类的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喜爱程度是较高的,而艺术类的大学生则更偏向于对艺术实践与创作内容的关注。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性格特点不同,所以会表现出对思政课学习有相对明显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的学情,本文探讨了青年教师如何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路径。提升教学质量最终要回归到对课堂本身的设计上来,《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应遵循大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内在逻辑过程。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结合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和重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BOPPPS教学模型,实施以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过程切割为引入(B)、目标(O) 、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总结(S)六个教学小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二是重视板书设计和互动设计,将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设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逻辑框架。通过有效的互动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三是善于利用学习通,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解信仰、信念、信心的科学内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到增强四个自信,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教学难点:大学生如何理解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教学方法:结合BOPPPS教学模型,运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深度参与,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过程:

    1、导入(B):运用视频导入,启发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展示纪录片《信仰之彭湃》,让学生结合视频里彭湃因为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思考讨论“在新时代,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是值得毕生坚守、终身奋斗的?”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点评,并强调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切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2、目标(O):通过图片进行呈现,让学生明晰本节课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3、前测(P):利用学习通的抢答方式,通过简答题了解学生关于理想、信念、信仰的相关知识基础及学习兴趣,让课程的目标更加聚焦。

    4、参与式学习(P):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小组互动讨论:结合欧洲国家几次评选“千年伟人”的结果,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按照之前的分组自由讨论,每组派出一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因此向学生介绍“千年思想家”马克思。

    ②播放视频:集体观看《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一起回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远影响。结合视频里的内容深刻领会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③案例启发探究:回溯21世纪的头20年,从美国股市崩盘,到金融海啸来袭,再到新冠肺炎疫情失控,每当西方世界发展遭遇重大危机,都会出现一轮“马克思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师生共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马克思热”?运用学习通抢答功能听一听学生分享不同的看法,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④主题辩论:结合共产主义的特征,小组辩论主题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吗?”。辩论分为正方和反方,经过辩论之后,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主义的重要讲话,明确共产主义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

    5、后测(P):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线上平台学习通,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回顾,以检验并巩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①首先,在学习通发布随堂检测单选题和简答题。这些题目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用学习通的投票、选人、抢答等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并提交答案。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②其次,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与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紧密相关的主题讨论题——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并在学习通班级空间提供这两部著作的电子版,给出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在线提交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6、总结(S):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和教材,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板书内容时,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这些知识点,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在课后讨论和随堂检测中的表现,针对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这一方面掌握不够全面和重难点掌握不牢固的问题,课下及时在班群发布本节课知识点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将更注重学生对难点的掌握,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节奏和深度。

    教学案例二: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并能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教学难点: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以及如何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教学方法:结合BOPPPS教学模型,运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B):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音乐、去北京观看升国旗的录像和语言,创设一个新奇、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部分学生能够想象自己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播放国歌时更是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刻体会什么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认识到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

    2、目标(O):通过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明晰本节课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3、前测(P):利用学习通的投票方式,通过主题讨论题了解学生关于中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相关知识基础及学习兴趣,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4、参与式学习(P):强调以人为本、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育观念,开展多元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①互动提问:在学习通上提出问题——我们爱的“国”,是怎样的中国?学生在学习通上畅所欲言,结合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介绍《宪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我们爱的“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

    ②主题辨析:结合案例在学习通上抛出观点——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不爱党不等于不爱国”,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在学习通上限时投票作答。结合投票情况,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且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③理论讲授:从历史的角度看,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在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从现实角度看,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④案例分析探究:举例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在党的旗帜下为救国救民牺牲奉献,像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为国牺牲;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年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像这一时期,大家都积极学习“祖国至上 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 永不言败”女排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开足马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广大新时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而奋斗。结合案例强调,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来表现的,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则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5、后测(P):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线上平台学习通,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讨论和回顾,以检验并巩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①首先,在学习通发布随堂检测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这些题目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用学习通的投票、选人、抢答等方式,学生限时完成并提交答案。根据学生作答的准确率,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指导。

    ②其次,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与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紧密相关的主题讨论题——阅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谈谈你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认识。并及时在学习通班级空间提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电子版,并给出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重难点。学生限时在线提交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促进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理解。

   6、总结(S):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和教材,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回顾板书内容时,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这些知识点,以检验他们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在课后讨论和随堂检测中的表现,针对他们关于爱国主义的本质这一方面掌握不够牢固的情况,课下及时在学习通发布关于本节课重要知识点的相关著作电子版和本节课知识点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板书的逻辑设计,适时调整教学时间的分配,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价值理念,人民性价值立场和强大的道义力量,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等错误价值观的实质与危害,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侵蚀,始终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教学难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教学方法:结合BOPPPS教学模型,运用讲授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

    1、导入(B):运用案例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在PPT上展示案例,结合案例在学习通上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政府肯下血本在西方国家绝不做的“亏本买卖”上呢?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点进行主动思考讨论,并在学习通上畅所欲言。针对学生的回答,从而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价值理念,人民性价值立场和强大的道义力量。

    2、目标(O):通过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明晰本节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3、前测(P):利用学习通的抢答和选人方式,通过开放式的讨论题了解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基础及兴趣,使之与教学目标相呼应。

    4、参与式学习(P):针对本节课教学问题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①小组主题讨论:现在高铁这么发达,高铁网“四纵四横”,但是“慢火车”票价几十年不变,甚至普遍运营亏损,思考“为什么不取消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按照之前的分组自由讨论,每组派出一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且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②播放视频:集体观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一切为了人民》,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共同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领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③理论讲授:深入分析中美两国“民主选举制度”的区别,当代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注重内容和结果,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④案例分析探究:共同探讨美国加州山火的处理方式和中国重庆山火的救援方式的区别,从更多类似的案例直观感受西方“普世价值”在实践上的虚伪性,从而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

    5、后测(P):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线上平台学习通,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讨论和回顾,以检验并巩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①首先,在学习通发布随堂检测单选题和多选题,这些题目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旨在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使用学习通的投票、选人、抢答等方式,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并提交答案。

    ②其次,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与本节课教学难点紧密相关的主题讨论题——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反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学生在线限时作答,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检验自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够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6、总结(S):通过课堂小结整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再结合本节课的板书,适时提问,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根据学生在课后讨论和随堂检测中的表现,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再结合学生的反馈,进一步分析这节课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反馈不仅激发了我对教学的热爱,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探索更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要推荐